12月10日,《自然》发布2024年度十大人物。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在全球重要问题上,今年有两位入选的科学家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一位是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Placide Mbala。他拉响了致命猴痘疫情的警报,准确预测了猴痘病毒会跨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传播,并呼吁全球增加对这类疫情的关注,以支持快速响应并拯救生命。另一位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欧研究所研究员Anna Abalkina,她力图杜绝和曝光科学出版领域的造假事件,包括剽窃者和论文工厂,这些造假者用虚假论文污染了科学文献库。
有5位科学家因卓越的科学研究入选。其中,徐沪济利用供体来源的基因编辑T细胞成功治疗了毁灭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李春来是首位亲手拿到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本的科学家。德国国家计量研究院物理学者Ekkehard Peik记录了一个调至原子核频率的时钟的首次走时,这种时钟技术的精度有望超过现有的原子钟。美国谷歌DeepMind公司研究员Remi Lam将强大的AI工具用来预测天气,该技术能比传统模型提供更快、更准确的预测。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家Wendy Freedman的研究结果可能回答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关于宇宙膨胀速度的问题。
另外3位人物因在一些重要事业上的坚守得到了认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生Kaitlin Kharas领衔并参与的一项活动,使该国研究人员20年来首次涨薪。瑞士律师Cordelia Bahr在一场标志性诉讼中成功代表数千名女性证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一个人权问题。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Muhammad Yunus成为了孟加拉国的临时领导人。
《自然》编辑部表示,现代科学研究往往是由团队特别是大型团队合作完成的,然而科研世界也有很多个人发挥影响力的故事。《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并非一个奖项,也不是全球前十排行榜,它是对当年重要科学进展、事件以及其中一些关键人物及其同事的记录。十大人物由《自然》编辑选出,集中遴选了影响2024年一些最重要科学事件的个人。(冯丽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明显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学技术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更好的提供随时在线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管理。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由快速地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能提高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度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