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被誉为“美丽产业” “富民产业”。近年来,上海花卉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形态趋势,特别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推进花卉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以来,花卉在上海“三园”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和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照中国花卉协会《中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中花卉分类方法和数据收集范围,2022 年底依托农技推广部门收集并分析了本市 130 余家花卉企业相关数据。
(一)上海市各区花卉企业分布情况。130 余家花卉企业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宝山区、奉贤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和崇明区共 9个区。其中,花卉种植培养面积在 100 亩以上的企业有70 余家,主要是做盆栽植物、多年生草本、鲜切花、多肉植物等生产。
(二)上海市花卉种植培养面积情况。本市花卉种植培养面积 2.6 万余亩,其中金山区、青浦区、松江区、崇明区和浦东新区的花卉栽培面积均超 2300 亩。目前,花卉温室大棚等设施种植培养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近50%,花卉产业设施化栽培水平较高。
(三)上海市花卉种植类型情况。本市近 90%的花卉企业专注于种植 1-2 种花卉类型,主要为盆栽植物类、鲜切花(枝 / 叶)类和观赏苗木,在行业中树立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也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高品质产品和专业化服务。上海种植的花卉包括菊花、百合、郁金香、红掌、绣球、仙客来、多肉植物等,种植品种数量达上万个,较好地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2017 年,上海市启动了上海花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过几年发展,上海花卉产业链各环节成效显著。
(一)种质资源收集与引种筛选齐头并进。稳步推进特色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提升优势特色花卉资源的丰富性、代表性和特有性,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管理制度,优化离体保存技术等,获批国家种质资源库 6 个,上海市花卉种质综合圃 1个,为主要花卉品种创新储备丰富的育种材料。制定了花卉评价标准,完成近 3000 份新优花卉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上海气候特征、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花卉品种 1000 余个,并研发配套栽培技术,为城市花卉景观布置、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进博会等的花卉品种选择与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二)花卉新品种选育取得阶段性成果。聚焦百合、朱顶红、石蒜、菊花等特色花卉,优化育种技术体系,选育系列新品种。一是综合分析表型性状、食药用品质与遗传多样性,优化亲本组合,扩大后代群体多样性。二是针对胚胎败育问题,构建高效胚挽救技术,有效提升杂交后代的萌芽率和成苗率。三是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2017-2021 年期间,获得了新优花卉品种(种质)300 余份,育成了朱顶红、百合、菊花等花卉新品种 40 余个。
(三)花卉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取得突破。制定菊花、萱草、百合、红掌等花卉种苗生产栽培作业规程10 余项,提升种苗生产标准化水平,实现种苗高效繁育。引进国内外先进装备,集成了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等环节的精准调控技术,实现机械化、模块化、智能化作业。集成高效、节水、环保的环境友好型生产关键技术,确保盆栽花卉长势均匀、优质率高、观赏效果佳,实现高品质盆花规模化生产。成果“重要花卉种苗高效绿色工厂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荣获 2019-2021 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成果)一等奖。
(四)产学研推动创新花卉新业态发展。通过产学研紧密融合,有效推动了花坛、花境、花田及花卉专类园等花卉产品及应用形式的发展,在服务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上海智慧,扩大了上海花卉的影响力。并为三产融合花卉新业态、花文化普及和促进花卉消费、美化人民生活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赋能产业,提升产业能级。花卉种苗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水准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年出口菊花 3 亿多支,占日本全年进口总量的 45%以上,占全国年出口总量的 90%以上;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销天竺葵、超级凤仙等种苗 4 亿株,工厂化育苗技术将高品质商品苗提高近 15%,有效节省搬运、理苗等用工成本近 50%。
(二)聚焦家庭园艺,引导“花卉 + ”生活。为了丰富市民庭院植物种类、满足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需求,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等企业持续开展家庭园艺主题展览活动,通过各类花卉搭配,结合园路、亭台、水榭等小品,展示和示范庭院景观配置模式;并通过园艺示范、阳台园艺大比拼、科普互动、亲子娱乐等系列活动,向上海市民推广家庭园艺,引导市民步入“花卉 +”生活。
(三)多维度应用展示,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一是花卉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上海浦东“周浦花海”、金山区“花开海上”等一步一景、一季一景、一年一景,成为周年性农业旅游景点;浦东新区“鲜花港”融合种植、科普、展示、观赏游览于一体,形成一个为农民、市民服务的都市型农业经营新模式。花卉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系列会展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海(国际)花展等会展活动,展示了最新的行业技术、产业成果、花艺艺术等,推动了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与进步,逐步推动了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提升了上海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增进了市民对花卉产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是花卉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开展中国国际花境大赛、上海市花坛花境植物质量评比大赛、地景艺术节、庭院花卉评选、新优品种讲座、花境公益大讲堂、花境师培训以及菊花、西红花、香草植物等花卉饮品品鉴活动,宣传普及花卉知识,培育大众花卉消费市场。
(四)延长花卉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研发藏红花、月季、百合、菊花、铁皮石斛等花卉的中药、保健茶、花酒、糕点、精油等系列衍生品,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明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益。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全力支持下,2023 年 5 月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 6 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国内首个功能花卉领域的产学研用协作平台“长三角功能花卉创新联盟”,对我国功能花卉的多元化开发应用、科技成果传播和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意义。
未来,上海花卉业将继续在种质资源系统评价与优异基因挖掘、高效精准育种体系构建与新种质创制、高效育繁推体系构建与绿色低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新优花卉应用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优化、促进新业态发展与普及花文化等方面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推动上海花卉业迭代创新、优势领域继续引领全国发展,推进花卉业高质量服务高品质生活。
湖北29名建筑工赴港务工月薪3万 中介机构:先一次6.2万元中介费
海报新闻记者 黄晓荣 报道近日,29名湖北宜昌的建筑工人在香港月薪3万多港币一事引发关注。工资高、假期多、工友素质高,让许多内地打工人心动不已。那么,去香港务工真就如此高薪、如此简单吗?
妻子生产赶上车子升级趴窝,理想车主崩溃:老婆要生了,这车还有51分钟更新完毕
12月5日,山东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陪临产的妻子去医院,上了自己家的车后发现车机系统提示更新还需要50多分钟,妻子最终只能忍着疼痛步行去打车。
这几天,多地中小学公布了寒假天数,据悉,明年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生基本可在家过元宵节。此外,记者还统计了部分高校2024-2025学年寒假时间,最长放假时间有35天。
一家仅10平方米的小店,7年时间内开出了两个双色球一等奖,大家都说店主龙春桃是有福之人。12月3日下午,在这家位于湘潭岳塘区建设中路一大桥附近的福利彩票店前,市民政局、市福彩中心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颁奖仪式。
记者日前走进福建泉州晋江市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一幢幢颇具现代感的建筑“扑面而来”。“园区集聚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便于企业间开展交流合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很好。”福建省良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古至良说。得益于相对完善的产业链集群优势,近年来,选择落地晋江市的集成电路企业越来越多。
近年来,德化县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关”发展的策略,城乡高度融合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物业管理领域的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小区设施老化、物业服务的品质参差不齐、业主与物业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风险与挑战。
(本文作者蒋飞,长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站在2024与2025年的交汇点,我们大家都认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线可能是弱复苏,但全球经贸、国际政治、美国国内政策等多方面的转向与变化,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演变可能不断冲破历史走势。
不知不觉今年已经只剩最后一个月了,在12月初我们也迎来了“大雪”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过了大雪,天气就会突然变冷,这时候北方地区也会迎来降雪。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大雪的到来,无非就是告诉我们马上就能玩雪了。
封建社会一直都是重男轻女,女人社会地位没有男人大,所以在重要的事情上还是男子说得算。即便是武则天退位了,李显继位了依然重用上官婉儿,那么很多人好奇,上官婉儿一辈子有多少个男人?